^

首页 > 新闻中心 > 公司新闻

“碳中和”与达实有什么关系?

浏览:
和谐共生,是人类与大自然相处永恒不变的主题 "



有时候,社会发展与大自然规律是冲突的。

自工业革命以来,碳排放现象日益加剧,全球保暖让人类与大自然的相处变得愈发不和谐。面对碳排放危机,人类又到了齐心协力共渡难关的关口。

2020年9月22日,中国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image.png



时间再拉近一些,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21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


如何理解“碳达峰”和“碳中和”?


“碳达峰”按字面意思理解即可。“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产品、活动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


image.png



碳排放从哪来?产业、建筑、交通是碳排放的三大源头。



我国现时的国情是:城镇化持续加速,未来的最终城镇化率可能达到65%~70%,总体来看,产业与交通行业所占碳排放比例正在递减,而建筑业碳排放比例未来则可能达到50%左右。所以,政府抓节能减排的抓手在于产业结构调整,推广建筑节能并大力发展绿色建筑等。


毕竟,根据数据显示,建筑消耗要占到全球三分之一左右的能源。



要实现绿色建筑,就得关注建筑耗能的各个环节。对于建筑耗能来说,可以粗略分为这7个阶段:建材生产、建材运输、建筑施工、建筑运营、建筑维修、建筑拆解、废弃物处理。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有为表示:尽管影响建筑碳排放的参数很多,内容不确定性因素很多,科学定量获得很难,但从宏观上,只要紧紧抓住建筑运营期间的碳排放,就抓住了主流排放,抓住了最为本质的内涵。



我们再往下拆解建筑能耗,它会随着建筑位置、地区气候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以中国来说,北方地区建筑以供暖能耗为主,南方地区建筑以制冷能耗为主,中部地区则二者兼有。


由此可见,国家对“碳中和”的明确表态,是一次对建筑智能产业的利好风向标,它无疑会在接下来的数年甚至数十年里,推动绿色建筑产业的升级发展。


达实智能近年来一直围绕建筑智能化、建筑节能领域打造智能物联网解决方案,所以,无论从短期还是从长远来看,这都是一个属于我们的机会。




关于绿色建筑的打造,我们是怎么做的呢?来看最典型的例子,达实智能的总部大厦——中国首座获得“双标准,三认证”的达实智能大厦。



image.png
达实智能大厦

我们通过技术节能+管理节能+围护结构节能三方面的思路,实现达实大厦年能耗指标85kWh/(m2·a),远超同类型建筑的120kWh/(m2·a)。


技术节能:包括高效冷站建设、VAV及低温冷辐射技术、电梯能量回馈技术、高效自适应LED照明技术……

管理节能:包括达实智能AIoT物联网智能管控平台、移动运维APP平台……

围护结构节能:呼吸幕墙、三银Low-e玻璃幕墙、自调节内遮阳窗帘……

这其中,支撑达实大厦节能方案的核心就是达实大厦的超高效冷站。


image.png
达实大厦超高效冷站


达实智能大厦超高效冷站基于冷源供应技术及达实自主研发节能控制技术的应用,采用七大设计手段、三大交付保证和三大运营保障,全年综合制冷能效系数SCOP达到6.38,达到美国采暖、制冷与空调工程师学会(ASHRAE)认定的卓越水平



七大设计手段包括基于历史项目知识库应用,为项目设计选型提供数据辅助;与工艺并重的节能控制系统设计,确保系统能效控制技术实现及设备自动化运行;基于 BIM 的正向设计等等。

三大交付保证则涉及BIM管道预制及装配,公司项目的内控标准,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成本和工期管控等等。


image.png

达实大厦超高效冷站


三大运营保障则是依托于达实自主研发的EMC007中央空调节能控制系统和自主研发的AIoT物联网智能管控平台,实现设备自动化,运营管理精细化,冷站服务体系化等。

从历史数据到项目工艺,再到三维建模,我们从各个维度、各个细节打磨节能方案,以实现大厦节能的最优解。

值得一提的是,达实智能的“基于实时数据库分析的空调节能智能管控技术”入选了国家发改委《国家重点节能低碳技术推广目录》,成为获得国家专业认可的专业技术方案,与“达实能源监测管理系统(EMC002)”、“达实中央空调节能控制系统(EMC007)”、“水蓄冷节能系统(EMC008)”等专利一起服务于绿色建筑的打造。





碳中和的关键是减少碳排放,而中国大量的碳排放来自于“不够绿色”的建筑,因此让建筑更加绿色智慧,则可以在根源上减少碳排放,让整个社会朝着“碳中和”和“碳达峰”的目标不断靠近。

距离2030年,我们还有9年时间。


注: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end



>